你知道吗?在艺术界和医学界,都有一位名叫贾维克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他们的世界,一起探寻这位名字背后的故事。
1979年,一个名叫贾维克的小伙子出生在美丽的青岛。他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从小就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98年,他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贾维克受到了吴冠中等多位名师的启发与教导。他的作品多次被清华大学收藏,其中《凡高》更是入选了清华大学教材。毕业后,贾维克在艺术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先后担任了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及出版社美术总监等多个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贾维克还负责了北京市第一个奥运人文景观,也是北京市最大的雕塑群和壁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设计和施工。在平面和雕塑等艺术领域,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7年,贾维克以《华夏龙脉》大型雕塑群轰动雕塑界,并开创了中国高速路的新文化!他的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东方时空》等多家电视、报刊媒体都对《华夏龙脉》做了详尽的报道。
而在医学界,也有一位名叫贾维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罗伯特·贾维克(Robert Jarvik)。1946年5月11日,罗伯特·贾维克出生于美国,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罗伯特就对机械玩意儿情有独钟,双手灵巧。
1964年,罗伯特·贾维克进入赛拉丘斯大学学习。他最初攻读建筑学和机械制图,但在第二年决定改修医学预科课程。1968年,他获得动物学学士学位。后来,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并于1971年获得生物力学硕士学位。
罗伯特·贾维克在当见习医生时,就曾考虑申请到犹他大学工作。这里的一个研究所直接由“零件医学”的著名创始人威廉·科尔夫(William Kolf)博士领导。科尔夫是人造器官研究领域的一位开路先锋,他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了第一台肾脏透析机,五十年代开始致力于研制全人造心脏。
罗伯特·贾维克进入科尔夫的研究所后,集中精力投入了人造心脏的研制工作。五十年代末期,科尔夫等人首次研制成一台配备动力供给的人造心脏。这颗人造心脏的设计者就是罗伯特·贾维克。
1982年12月,第一颗人造心脏被植入人体,代替了一个心肌病患者巴尼·克拉克(Barnett Clark)的天然心脏。手术后,这个用塑料和铝制成的装置使患者活了112天。这颗人造心脏的成功,标志着人造心脏移植的先河。
回到艺术界的贾维克,在2008年回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重新沐浴学术的春风。学习之余,他还不断尝试探索艺术的新领域——纤维艺术、玻璃艺术,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材料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睿智儒雅的气质、宽厚善良的品德使他的艺术作品在独特的优雅中流露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与观众之间建立情感连接的媒介。
无论是艺术界的贾维克,还是医学界的罗伯特·贾维克,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